[ 不準確的直覺 ]
研究中國兒歌市場時,發現那些公司主要收益都來自內容本身,例如線上廣告或DVD,商品授權的收益可能只佔 6%,微不足道
看看他們的 IP 設計,我覺得一定是他們不大擅長 IP 授權 和商品開發
查了一下迪士尼的財報做對比,發現迪士尼的商品授權營收比也只有 7.8%。最主要的營收來自有線電視、迪士尼樂園、其次是電影、最後才是商品授權
之前看三麗鷗的財報,商品(禮品)約佔 40%、授權 20%、樂園 20%、其他 20%,直覺以為大家授權都是主要的營收,結果其實不是
三麗鷗最近幾年的營收一直掉,主要是美洲、歐洲市場都大幅下滑
他們主要的收益來自禮品,是客戶買來送人用,是 B2C2C 的生意。所以他們打算開發電商以及新角色
角色幾過幾年熱銷期後,都會進入冷卻期,造成收益不穩定。迪士尼是透過不斷的創意來解決這個問題,三麗鷗比較依靠 hello kitty 支撐,問題就比較明顯。
不過三麗鷗的社長提到他們公司的一個特殊之處,他認為迪士尼主要是電影公司,角色是其中的演員,但三麗鷗是只靠角色。
以長期經營來看,只靠對外授權的收益模式確實不是太穩定,找到一個能夠持續預測收益的其他收益模式會更穩健